实践的除魅与去魅的实践(2)
2015-06-30 01:11
导读: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按斯滨诺莎关于一切规定都是否定的正确断言来思索,而不是在某种预设条件的先在性之下来累积肯定的砝码,我们就会看清楚实践的
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按斯滨诺莎关于一切规定都是否定的正确断言来思索,而不是在某种预设条件的先在性之下来累积肯定的砝码,我们就会看清楚实践的本色不仅仅不能在本体论的问卷上达标,而简直就是和本体论背道而驰了。
当本体论不再是给世界找最小元素和元初的起点时,它就只留下一个最不显眼最难以满足的标准,那就是本体必须是以自身为目的的事物。哲学史上的几次成功的和不成功的本体论案例皆告诉我们,这是条靠得住的法则。
案例一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这是成功的本体论构想。单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没
有向世界开放的窗户,并且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与世界同构,参与世界的合成和运行。这样,单子是一个具有时间的绵延性的事物。但是,单子绝不会具有空间和广延性。因为它一旦具有空间的属性,它就进入了我们经验的领域,它便无法成为单子,不会有自己的独立的生命。于是,单子成为本体论范畴就因为它以自身为目的。
康德对本体论的思索更深邃也更久远,虽然他并没有任何一部著作是本体论专论。在康
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的结论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
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
心中的道德法则”(1,P177)。康德在此构划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前者是现象的世界,后者是本体的世界。“前面那个无数世界的景象似乎取消了我作为一个动物性创造物的重要性,这种创造物在一段短促的时间内(我不知道如何)被赋予了生命力之后,必定把它所由以生成的物质再还回行星(宇宙中的一颗徽粒而已)。与此相反,后者通过我的人格无限地提升我作为理智存在者的价值,在这个人格里面道德法则向我展现了一种独立于动物性,甚至独立于整个感性世界的生命。它至少可以从这个法则赋予我的此在的合目的性的决定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里面推得,这个决定不受此生的条件和界限的限制,而趋于无限"(1,P177-P178)。显而易见康德热衷的那个由道德法则规范的自我的世界是自在之物的世界,一个不折不扣的本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之中,自在之物“要以这样的方式来行动,对待人永远不要简单地当作工具,在同时永远要当作目的,不论是对你自己还是对于他人”(2,P143)。这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第一法则,亦可以称为本体论的唯一法则。
20世纪现象学本体论崛起,海德格尔首当其冲。海德格尔对本体论的立场可以开门见
山地以其对存在的追问中显露。他认为不能追问什么存在而只能追问怎样存在。这再清楚不
过地表明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标准,即本体必须以自身为目的,如果我们追问什么存在就已
经预设了亚里士多德的分解法——种加属差定义一事物的原则,存在的背后还有存在,从根本上了破坏了本体论标准。海德格尔既在《存在与时间》这部巨著中论证了本体论法则,同时又细致入微地阐明了存在如何以自身为目的走过人生从生到死的通衢。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这部贴上现象论本体论标签的著作在本体论原则上只是《存在与时间》的翻版。甚至可以说奎因的惊世之作《什么存在?》以数理逻辑语言给存在下的定义也没有从根本上离开海德格尔的原意,存在就是具有一个变元的变域值和存在的自身目的性因而不能追向什么存在,只能追问怎样存在绝对是一个意思的两种表达。
本体论的最典型的失败案例是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其失败的症结在于超越性和内在性的
对立。所谓超越性是指上帝绝不依赖于世界而自我完善。所谓内在性是指上帝真心关爱我们
这个世界。“‘超越’”与‘内在’的对立根源于神学传统。与犹太教——基督教的传统相关的大部分科学和哲学对于上帝的认识,都使用这一对概念,意在规定上帝独立于世界之外,同时也确立上帝保佑世界这样一种关系”(3,P195)。显而易见,上帝这两种属性绝对缺一不可,又绝对相互冲突。超越性以自身为目的,内在性则表达为以世界为目的。于是,这无法解脱的二律背反使上帝既不能成为一种存在也不能成为一个存在者。与上帝命运相同的还有柏拉图的永恒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的自我反思,笛卡尔的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及各种各样的末世学目的论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