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除魅与去魅的实践(7)
2015-06-30 01:11
导读:现象世界的中介性给论证实践的伦理本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以现象世界为中介,这个世界在人类的和现时的结构中凸显。这个世界不仅仅是实践的舞台
现象世界的中介性给论证实践的伦理本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以现象世界为中介,这个世界在人类的和现时的结构中凸显。这个世界不仅仅是实践的舞台和背景,它同时又是由人类实践摘下的神秘面具而向历史和未来敞开的一个新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说,实践将通过现象世界作用于和扩散于整个人类。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实践像一场震中明确的地震,它向外波及到人类的所有领域,只不过越接近中心受的越大。这样,人类的实践以现象世界的历时与共时两个轴线罗织成了时间
地理学的。实践者与他者同时占有这个网络的节点。至此,实践的伦理性已一目了然了。实践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以他者缔造自我的法则,实践者既接受他者的制约又是对他者的制约。因而,真正给实践立法的不是实践本身而只能是伦理规范。这不仅仅和康德的结论等价,同时也和新的伦理范式即合目的性的美学伦理范式具有内在共通性。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找到了监控实践的三个道德法宝:自由意志,不朽灵魂,至善上帝。使用“找到了”这样的词可以说真切地反映了康德的思维特征和方法论原则。康德的三个批判贯彻同一种哲学论证的范式:即从理想的现状出发一步步上溯寻觅达到理想现状的在逻辑上成立的元点条件,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即在充足理由律的规定之下确定预设条件。这是和整个西方文明的历史传统即超越性的构建完全一致的,正如康德自己所说的那样:“人们是为了另外的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是幸福,主体为最高的条件,当然远在个人意图之上”(2,P45)。这三个条件各有分工:自由意志是保证每一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这一启蒙主义的坚定信念,不朽灵魂则是保证道德的主体都能有向善的追求,至善上帝则是保证存在着支配思想和行为的绝对必然性。三者之中只有自由意志是道德的自在之物。因此,康德在后来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和《道德形而上学》这一大一小两部著作中在对自由意志做了充分论述之后把不朽灵魂和至善上帝按着普遍性决定特殊性的要求改造成了以德性为实践理性的最高目标,以恪守责任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从责任与、准则的关系为道德形而上学的最后规范,以直言律令为道德的形式原则的伦理学体系。德性是有限的实践理性功能得到的最高的东西”(2,P1)。康德把德性理解为自由意志的一种理性力量。“意志被认为是一种按照对一定规律的表象自身规定行为的能力,只在有理性的东西中才能够找到这种能力”(2,P79)。同时,“意志是有生命东西的一种因果性,如若这些东西是有理性的,那么,自由就是这种因果性所固有的性质,它不受外来原因的限制,而独立地起作用,正如自然必然性是一切无理性东西的因果性所固有的性质,它们的活动在外来原因影响下被规定”(2,P100)。德性就体现在自由意志作为一种自身因果性产生的理性力量。责任就是自由意志为意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立法所产生的道德必然性。因此,责任是先天的理性观念,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唯一源泉。它最忌讳将它降低到的经验的水准。康德以责任为核心构造了三个道德命题:“道德的第一个命题是: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第二个命题是: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这被规定的准则”(2,P49)。“第三个命题,作为以上两个命题的结论,我将这样表述: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2,P50)。康德在给准则和规律加的注脚中对两者进行了解释:“准则就是意志的主观原则。客观原则就是实践规律,如果理性能完全掌握欲望的话,它对有理性的东西,主观上也有实践原则的作用”(2,P50注)。这就是说责任在个体人那里表现为特殊的个别的准则,而这个准则一定能上升为普遍的、一般的规律。因此,道德的最高原则在康德看来就是:“我只须询问自己:你愿意你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吗?如若不是,这一准则就要被抛弃”(2,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