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除魅与去魅的实践(13)
2015-06-30 01:11
导读:由于没有超越性,中国没有伦理学,“中国人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在许多方面都一直是一面镜子。孔子的对手并不求助于道德理性基础上的
由于没有超越性,中国没有伦理学,“中国人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在许多方面都一直是一面镜子。孔子的对手并不求助于道德理性基础上的道德形而上学,而是在道德市场上对道德‘讨价还价’。道德好像是一种土特产。在中国传统中,规范和结构出自特殊的环境,其问题不是怎样把抽象的原则引进世界,而是怎样向外扩张规范,使它们可以适用于更广阔的可能社团”(4,P251)。这便是中国式的伦理本体化的悖论。以伦理的戒条来定义我们的存在(孔、孟、董仲舒、宋明理学皆如此),然后便把这些戒条向外扩张。它们不再是一种伦理,而成了一种强权,一种话语暴力,并努力成为在布迪厄意义上的符号暴力,即协助统治者统治自己的暴力。这种伦理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妖术、权术、骗术、霸术的实践,对“实”的隐喻和象征空间化的“田”和时间化的“贝”追求和占有的实践。中国现实呼吁着知性和伦理管束的实践。
:
1.《实践理性批判》,康德著,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
2.《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康德著,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汉思维的文化探源》,郝大维与安乐哲著,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孔子哲学思徽》,郝大维与安乐哲蓍著,蒋弋为、李志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必须保卫》,福柯著,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极权主义运动》,汉娜·阿伦特著,林骧华译,载《读书之旅》,第二期,林贤治主编,
广东出版社,1999
7.《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罗伯特-诺各克著,何怀宏等译,社会出版社,
1991
8.《德性之后》,麦金太尔著,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9.《敬畏生命》,阿尔旦特·史怀译著,陈泽环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10.《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居友著,余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1.《中国宗教通史》,弁钟鉴、张践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