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实践的除魅与去魅的实践(6)

2015-06-30 01:11
导读:实践是经验化的。经验面对现实世界。即或说存在着实用主义者所说的原始经验一类的 东西那也只能是原始初民在概念形成之前对世界感受的半理性半感

  实践是经验化的。经验面对现实世界。即或说存在着实用主义者所说的原始经验一类的
东西那也只能是原始初民在概念形成之前对世界感受的半理性半感性的积淀,只具有时间的优先性,不具有逻辑的优先性。离开原始经验的后继经验,要对世界做认识论的分解,这就是用范畴、概念来把它进行原子化处理。康德对此看得十分清楚:“对于每一项相对于对象而言的理性应用,纯粹知性概念(范畴)不可或缺。倘若没有概念,便没有对象能够为人思想。这些概念只能用于理性的理论应用,亦即只能用于同时以直观(它始终是感性的)为其基础的同类认识,并因而单纯为了通过它们表象可能经验的客体”(1,p148-p149)。对于实践来说,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可能经验的客体是实践者本身。就在实践的起点上,围绕着有限存在者的实践主体,同样存在着动力概念、关切概念、准则概念。动力即一种目标的指引,关切即情感的维系,准则即情感维系的普遍化。这样,在实践与实践者结合的一刹那,纯粹理性便已蕴含其中了。这里是知性的判断在指挥着实践。未来的目标应符合道德法则,情感的维系应从存在命题过渡到全称命题,全称命题绝无特例,包括自己在内,从而形成自我相关性的思考。由此可见,没有纯粹理性的法则就没有实践理性的法则。
  实践与实践者共同迈开前进的步伐,便进入了现象的世界。现象世界的组织原则不仅组织实践,同时也组织实践者。不过这里的实践优先性不可忽视。现象世界首先组织实践,实
践依据现象世界的结构确定自身。这肯定是唯物主义的原则。当实践形成自己的系统之后,它再来塑造实践者。于是,我们必须打通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客体之间的界限。换句话说,实践者只把自己当主体是一种自宠的虚构情结。20世纪是向客观性宣战的时代,正如19世纪是向上帝宣战的时代。在客观性的阵营之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自我和主体性的客观性。这个笛卡尔的辉煌业绩恰恰被20世纪哲学证明为完全是他的失败症结。当世纪之初胡塞尔扎扎实实地论证自我纯系一种构造的时候,自我学的新方向便已确立,新基石便已铺下。以自我来构造自我这种同义反复显而易见不能是这位出身于数学的哲学家的初衷。自我只能以现象世界来构造自我,或者说现象世界以实践来构造自我。现象不仅被认识论所揭示,更被认识论或纯粹理性所创造。当然这是个历史与结构共同创造的过程。纯粹理性以现象世界为中介把实践认识论化了。胡塞尔之后,巴什拉向主体性宣战。自康德以来,主客体的二元对立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神圣的界限。巴什拉敏锐地看到,主体只是一个认识论中使用方便的语词,它只是被实践打上痕迹的一块有自己颜色和结构的画板。接着,梅洛——庞蒂开始一层层剥离主体性偶像身上的金粉,在他那著名的小书《眼与心》中,他以知觉现象学的秀珍织法细致入微地把眼这个知觉能力如何塑造“心”的过程罗织成了一副精美的画卷。最后给主体性判死刑的则西方马克思主义干将阿多尔诺。他那宣言般的巨著《否定辩证法》则把人制造主体性、虚构主体性、崇拜主体性、受虐于主体性的哲学解析式演算得炉火纯青。在认识论中无主体,只有解释知识的历史和表达知识的结构。这个被称为认识论断裂的哲学运动恰恰说明实践的准则首先要在认识论的呵护之下。无主体的认识论和无主体的实践论在一个层面上等价。不过有主体的认识顶多是给知识罩上一个自我学的外衣,而有主体的实践论可能就要让少数人当上实践的“主体”,并把他人当成其任意宰杀的客体。人类在实在化自己的过程中实现了解构:一方面是无功利的对知识的追求,另一方面是有功利的对幸福的追求。如果不从人类的行为中区分出这两种目的论领域,人类肯定会重新回到愚昧的动物界境地。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实践必须是道德法则的奴仆 康德用命题的方式来论证实践必须是伦的,即从实践的定义中直接推导出来其内在的逻辑包含关系。即然把实践定义为获得幸福的方式,那么每一个人都应有实践的权利。这便是伦理学的承诺。正因为如此,康德才撰写了《实践现性批判》,把实践用理性呵护起来,成为伦理学的基础。但是,这种和20世纪的思维不太和谐。奎因在20世纪50年代初发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没有实质性意义,在人类认识的终极平台上两者都是现象世界的命名方式产生的语言表达式。在现象的根部以上分道扬镳的两枝蔓只是一种假象。看来我们需要改弦易辙,用另一种方式说明实践的伦理本质。
上一篇:狄尔泰与胡塞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