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兴”的诗性品格(11)
2013-08-14 01:10
导读:[94]徐中玉.意境比兴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9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0] (瑞士)荣格.探索心灵奥秘的
[94]徐中玉.意境•比兴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9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0] (瑞士)荣格.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M].北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101]今道友信.东方美学.第三章,参见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2][107]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3]钟嵘.陈延杰注.诗品[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0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6]参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第十一章、膝守尧、朱疆源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08]马克斯•米勒.语言科学讲演集[C].转引自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译,三联书店,1988.
[109]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10]陈良运.周易与中国文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111]叶嘉莹.叶嘉莹说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119][120]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1]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2]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