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述“兴”的诗性品格(7)

2013-08-14 01:10
导读:3.3.1 兴与审美意象的生成 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立象以尽意是古代通行的看法,从《周易》时代开始就确立了这个原则,立象便是理解意象的一个关键

                     3.3.1 “兴”与审美意象的生成
    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立象以尽意”是古代通行的看法,从《周易》时代开始就确立了这个原则,“立象”便是理解意象的一个关键。何谓立象、如何立象,就成为意象创造的核心问题。自然也涉及艺术思维。所谓“立象”就是创造形象。这个象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象征。而《易经》所谓象是指卦象,立象就是创造卦象。“立象”的过程是一个模仿(拟)的过程,也是一个虚构的过程。
意象作为一个重要的文艺学美学范畴,虽是由意和象两部分组成的,起主导作用的却是作家艺术家之意。刘勰在讨论神思时提出过完整的意象概念,今人大多看重这一观念的提出并高度评价它的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12][P295]他认为,创作时要保持一种虚静的心态,超越功利,积学、酌理,广泛阅读,并加强语言的训练,然后才能进入意象创造的阶段。
意象的形成过程必须经历三个环节:第一,客观物象:第二,心中之象;第三,审美意象。也就是说,首先,客观物象能进入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视野必须经受严格的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能否符合作家艺术家之意。只有符合作家艺术家之意的客观物象才能进入创造的领域并接受作家艺术家的改编。其次,选择好物象之后,便进入心理创造阶段。客观物象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是作家艺术家首先要考虑的。无论是现实的客观物象还是表象都需要经过重新加工和创造,这是对客观物象的重新整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家艺术家充分发挥了想象的功能,使客观物象能尽可能适应情感的需要。这时,情感完全进入了创造的角色。在客观物象中注入了作家艺术家的情感、意志、个性和情操等,使客观物象完全主体化。进入心中的物象己经不是存在于自然和表象中的客观物象,而是一个审美意象的半成品。这样,便完成了审美意象的心理过程。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而我们前面谈到的比兴思维,它在意象的生成上并不拘泥于某种单一意义和情趣的创造,而趋向于多义的“兴象”和“象外之象”的创造。“兴象”和“象外之象”都是唐代出现的审美范畴。“兴象”是唐人对“兴”精神的一种新的认识,它的出现表明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的建立。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并标举“兴象”说的是唐殷璠。他在《河岳英灵集序》中批评齐梁文风说:“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113][P257]评陶翰诗云:“既多兴象,复备风骨。”[114][P259]评孟浩然诗云:“无论兴象,兼复故实”[115][P259]等。殷璠所谓的“兴象”是指诗歌审美创作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作者主观的情意与客观的景物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殷璠之后,“兴象”便成了我国古代诗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唐皎然主张“采奇于象外”,刘禹锡则标举“兴在象外”,司空图亦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实际上,这些提法都可以看作是对“兴象”说的丰富和深化。明代胡应麟曾以“兴象”作为诗歌审美创作的标准,他说:“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116][P725](《诗薮》)强调“兴象玲珑”、“兴象婉转”。清纪昀论诗则有“兴象天然”、“兴象深微”、“兴象深妙”、“兴象弥深”之论,这些都从某一方面,对“兴象”说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兴象”作为对审美创作的一种要求,其主要审美内涵包括规定诗歌审美创作应达到使创作主体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同经过心灵化的自然物象和生活现象浑然一体、妙合无垠。其审美特征则表现为鲜明性、天然性、含蓄性,密合无间,相得益彰。它要求审美创作应凭借“意兴”,通过触物起兴从大自然中不竭地吸取创作源泉,使主体的情致与自然旨趣凑泊契合,相互渗透,相互融汇,从而创构成情景交会、形神统一的艺术境界,让有限、生动、鲜明的个别形象蕴含无限、丰富、深广的意蕴。“兴象”的创构主要表现为一种无为无心的审美心理状态。它强调因物起兴、触物兴怀,要求创作主体预先不存在任何自觉的情思意念,一如陶渊明之“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任兴而往,随其所见,由物感触,忽有所悟,从而由心物两交、情景两契中完成艺术构思,创构出一种“兴象天然”的审美境界。在“兴象”营构过程中虽然只是“触物起兴”一刹那间的捕捉,但却包容着广阔无限的历史时空、自然时空和心理时空,是刹那间以求永恒的心理状态。因此,具有“兴象”这种审美特征的作品,总是表现出“旨远”、“情幽”、“兴象深微”、“兴在象外”的审美特色,总是在平淡自然之中蕴藉着令人寻味无穷的深厚意蕴。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兴象”是“兴”中之“象”,它是由能指“象”和所指“兴”融为一体所构成的诗歌意象。它不是“理性的感性显现”,而是一片至纯至真、天真浪漫的感性天地。“意象”之“意”,其核心是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话语,传达的是“集体主体”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兴象”之“兴”,其核心是未经逻辑思维梳理,没有抽象概念侵入的那片混沌的情性,它往往呈现出非理性和无意识性,是主体将自己的各种功利、名理、目的还原以后,呈现出来的原初体验状态,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因此,它更接近美学上的“原初体验”,更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更易展现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
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是就高层次的审美意象而说的。“象外之象”的第一个“象”是审美意象。而第二个“象”则是指那种具有更为丰富的审美情韵的意象。这是第一个象衍生的。这个“象外之象”的美的情韵具有极不确定性,它是一种浑沦之象,但又并非不着边际,而仍以第一个象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升华,使得它更为空灵。这个“象外之象”具有更为宽广的美感包容量,它代表了文学艺术极高的审美层次,是每个作家艺术家都极力追求的。“象外之象”的产生是比兴思维运用的极致。这时,人与物冥合为一,人的审美理想全部灌注于意象之中,无论是创作者还是鉴赏者都能获得强烈的美感享受。
上一篇:审丑的美学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