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二:合理性概念的定义(11)
2015-02-11 01:06
导读:。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佩尔曼/奥尔布莱希特-蒂特卡(Perelman/Olbrechts-Tyteca), 尽管他们所有的哲学命题最初都是从实际论证当中获得的;核心概念之一"广
。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佩尔曼/奥尔布莱希特-蒂特卡(Perelman/Olbrechts-Tyteca),
尽管他们所有的哲学命题最初都是从实际论证当中获得的;核心概念之一"广大听众"(
auditoire universal),并非是指一群活生生的人,比如当下活在世上的人们;而是指
某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的力量……我所关注的不是什么是合理的或正确的论证,而是人们
--不管他们如何愚蠢--究竟如何进行论证"【45】。
我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克莱因从外在视角入手把"实际论证"(tatsaechliches
Argumentieren)与"有效论证"(gueltiges Argumentieren)彻底区分开来,这样做究竟
存在着哪些矛盾的地方,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呢。
】死 因首先把论证言语的活动范围明确了下来:"论证就是要借助于集体有效性把集
体问题转化成为集体有效的命题"【46】。论证参与者想用各种理由对值得追问的有效性
要求加以确定;而这些理由之所以能够让人信服,说到底所依据的就是集体共同掌握的可
靠知识。克莱因对论证意义的经验主义还原表现为他所使用的"集体有效性"(das
kollektiv Geltende)概念。按照克莱因的理解,所谓"集体有效性",是指一些观念在一
定时间范围内被一定的群体所共同掌握;就这个概念来讲,实际有效性与超越具体时空和
社会约束的有效性之间所具有的一切内在联系,都被克莱因一笔抹杀了:"因此,有效性
和问题是同人、具体时间密切相关的"【47】。
为了把这种"集体有效性"限制为各种实际表达出来、并真正被接受的信念,克莱因对
论证加以了描述,但把信念的一个关键纬度给抹杀了。根据克莱因的描述,促使论证参与
者信服的是各种理由;但是,这些理由是一些致使立场改变的模糊动因。克莱因的描述把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切能够运用理由对合理性作出评价的标准都给中立化了;他不允许理论家从内在视角出
发而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一旦我们使用克莱因所提供的概念,一切论据之间也就没有了
什么差别了,它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要使"论证被完全接受下来"【48】。
】死 因本人也认识到,如果我们用可接?性(Akzeptanz)来取代有效性(Geltung)
概念,论证逻辑势必会面临巨大的危险:
"……对于这样一个理论命题,人们或许会认为,其中的真实性和现实关联被放弃了
,而这些是论证所应当涉及到的;看起来,这种考察方式似乎仅仅取决于是谁在进行论证
,而不取决于究竟谁是正确的;这样做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错误……"【49】
论证逻辑需要一个抽象的框架,来对使用更好论据真正做到不带强制的强制现象加以
考察:
"这样一种论据的展开决不意味着对任意一些观点达成友好一致。有些时候,集体有
效性对于个别参与者实际上是很不适合的;但是,如果这种有效性是经过有效过程而从有
效物当中抽象出来的,那么,不管个人愿意与否,它都是适用的。拒绝这种思想将是很糟
糕的。无论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从有效物到有效性的转换过程都会在我们身上发生"【
50】。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仅仅把集体有效性当作社会事实,而不去和理由合理性之间建立
起一种内在联系,那么,相对主义的结论就是不可避免的:
"看起来,某物在个人或集体那里有效,似乎是非常随意的:有些人相信这个,另一
些人则相信那个;事物之所以会发生效用,纯粹是偶然造成的,靠的是修辞技巧或物理力
量。这样就带来了一些不如人意的结果。因为人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会主张"爱人如己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而也有些人会认为"如果邻人成为负担,就置之于死地"。同时也很难解释,我们为什
么还要做研究或还要追求知识;对于有些人来说,地球是一个圆面球;而对于另一些人来
讲,地球则是一个圆球体或一只火鸡;持第一种观点的人是大多数;持第三种观点的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