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二:合理性概念的定义(15)
2015-02-11 01:06
导读:一般交往前提和一般交往程序解释清楚,他就无法从形式语用学的角度说明,作为论证参 与者,采取一种不偏不倚的立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不偏不倚
一般交往前提和一般交往程序解释清楚,他就无法从形式语用学的角度说明,作为论证参
与者,采取一种不偏不倚的立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不偏不倚"从所使用论据的结构中
是看不出来的,而只有根据有效性要求的兑现话语的前提才能解释清楚。反之,论证理论
的这些基本概念又涉及到合理共识和广泛赞同等基本的概念:
"图尔明承认,有效性要求最终是建立在共同体的决策共识上面的,尽管如此,图尔
明只是 那牡 承认,有根据的决策共识与?有根据的决策共识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图尔
明并没有明确区分这些不同类型的共识"。【62】
图尔明并没有把论证逻辑再往前推进一步,使之进入辩证法和修辞学领域。他没有把
论证的临时机制特征与由内在结构所决定的论证形式准确地区分开来。
所谓准确区分,首先是指从形态学上把以导致冲突为趋向的论证结构和以达成共识为
趋向的论证结构区分开来。在图尔明看来,法庭诉讼和达成妥协是具有冲突结构的论证的
例证,而艺术批评则是具有共识结构的论证的例证。但在事实上,冲突模式和共识模式并
不是平等的组织模式。严格意义上讲,达成妥协根本就不是对有效性要求的话语兑现,而
是在权势和实力相当的前提下对没有普遍意义的利益取得一致。陈堂公证(同其他司法讨
论,如法官们的商讨、教条主义的讨论以及法律解释等一样),和一般的实践话语之间的
区别,既在于与有效法律的联系,也在于对程序有着一定的限制,而通过这种程序,争论
各方能够作出权威的决定,并达到预期的结果【63】。但是,陈堂公证的一些关键因素,
只有用道德论证模式,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规范陈述的正确性进行讨论,才能解释清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所以说,一切论证,无论它们涉及到的是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还是科学假设或艺术作
品,都要求同一种相互寻求真实性的组织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争论,凭着更好的论据使
主体间相互信服。
然而,从论证场域的划分当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出,图尔明并没有把不同论证形式的
内在分化与不同合理行为的机制分化明确区分开来。在我看来,错误在于,图尔明没有把
依赖于行为语境的常规要求和普遍有效性要求区分清楚。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他经常援引的
一些例子:
(1) 今年的雷登锦标赛肯定是在奥克兰举行。
(2) 传染病是由于地区之间的饮食设施携带的细菌而引起的。
(3) 公司最好的策略,就是把货币转换为城市内短期通用的证券。
(4) 本人有参与制定本公司解雇人员文件的权利。
(5) 你应当为增加妇女在行政部门的决策权制造声势。
(6) 这个新的"金刚"版本比第一个更加激动人心。
(7) 石刁柏属于百合科。
命题(1)到(7)所表达的内容都可以供正方向反方提出要求。要求方式大多是从具
体语境中漫漫形成的。如果两个体育迷就一场比赛打赌,并说出命题(1),那就根本涉
及不到某种要用论据来兑现的有效性要求,而只涉及到一种输赢要求,这种要求是用常规
的游戏规则来加以断定的。反之,如果体育专家在讨论过程中说出命题(1),那么,它
所涉及到的就是一种可以用理由来表示赞成或反对的预测。即便是从这些命题当中已经能
够看出,只有用话语兑现的有效性要求才能把它们表达出来,也要由具体语境来决定有效
性要求的形式。因此,纯粹出于兴趣的外行或
生物学家可能会就冬属植物的
植物学分类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生争执,并说出命题(7);在这种情况下,言语者所提出的要求涉及到的就是一种命题
的真实性。相反,如果一位教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林内氏分类法(die Linnesche
Taxonomie),并修正学生对冬属植物的错误分类,那么,他所提出的要求所涉及到的就
是一种语义学规则的可理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