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行为理论》选译之二:合理性概念的定义(2)
2015-02-11 01:06
导读:一个判断的客观依据是超越主体的有效性要求,这种要求对于任何一个观察者或接受者, 和对于永远都具有行为能力的主体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真
一个判断的客观依据是超越主体的有效性要求,这种要求对于任何一个观察者或接受者,
和对于永远都具有行为能力的主体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真实性和有效性就是这样的
要求。所以,对于断言和目的行为而言,它们所提出的命题的真实性要求或有效性要求越
是能够更好地得到证明,它们就越是具有合理性。与此相应,我们把"合理的"一词用作那
些尤其是在困难的情况下希望听到这些表达的人们所支配的宾词。
当然,把一种表达的合理性还原为可批判性,这样做在两个方面存在着不足。一方面
,这样的概述过于抽象,因为它未能揭示出许多重要的差别(1);另一方面,这样认为
又过于狭隘,因为我们所使用的"合理的"一词,不仅仅涉及到正确的表达或错误的表达、
有效的表达或无效的表达。交往实践内部的合理性具有广泛的意义。它关系到不同的论证
形式,用反思手段坚持交往行为的可能性也各不相同(2);由于有效性要求的话语兑现
观念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我将用较长的篇幅来附带讨论论证理论(3
)。
(1)、可以批判检验的行为和论断
首先,我还是坚持狭义认识论意义上的合理性概念;狭义认识论认为,合理性概念所
涉及到的只是对所描述知识的具体应用。这种合理性概念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
。
我们如果把目的行为从非交往的角度对命题知识的运用作为出发点,就会作出一种有
利于认知-工具理性(kognitiv-instrumentelle Rationalitaet)概念的预断;这种理性
概念被经验主义深深地打上了现代性自我理解的烙印,具有丰富的自我论断的内涵,而且
,通过对偶然的周围世界环境的深入占有和积极适应,这种自我论断还能够取得成功。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之,我们如果从言语行为对命题知识的交往运用出发,就会作出有利于另一种和古代逻各
斯观念有着密切联系的理性概念的预断【16】。这种交往理性(kommunikative
Rationalitaet)概念的内涵最终可以还原为论证话语在不受强制的前提下达成共识这样
一种核心经验,其中,不同的参与者克服掉了他们最初的那些纯粹主观的观念,同时,为
了共同的合理信念而确立了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及其生活语境的主体间性(
Intersubjektivitaet)【17】。
我们不妨假设,意见"p"所反映的是A和B拥有的相同的知识水平。但是,(作为众多
参与者之一),A参与到了一个交往过程当中,并提出了论断"p",而B(作为独一无二的
行为者),则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意见"p",选择了他认为能够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A和B
用不同的方法使用同样的知识。一方面,表达的实际关系和论证能力足以促使交往参与者
就世界中的存在达成沟通。言语者为了陈述"p"而提出一种可以批判检验的有效性要求,
对此听众可以接受,也可以予以拒绝,从而构成了表达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行为规则的
实际关系和论证能力为成功的介入世界提供了可能。行为者为他的所作所为作出了一种内
部具有"p"真实性的规划,从而使得具体情境下的既定目标能够得以实现;而这一点构成
了行为的合理性。如果言语者满足了达到以言行事目的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并且至少和一
位其他的交往参与者就世界中的存在达成共识,那么,论断才称得上是合理的;同样,如
果行为者满足了为了成功介入世界的目的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那么,目的行为就是合理的
。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失败,即预定的共识未能达成,既定的目标未能实现。即便在失败
的情况下,一种表达的合理性也能得到证明--失败的原因是可以解释清楚的【18】。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沿着上述两条路线,我们可以从命题知识概念和客观世界概念出发,对合理性加以分
析;但是,这两种情况对命题知识的运用方式有所不同。不是工具占有就是交往沟通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