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略论中国的治理题目(5)

2014-10-11 01:31
导读:精神的伟大作用,始终是中国治理中绕不过往的题目。在过往,精神作用演化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现代神话。现在,依然有不少人迷恋于中


精神的伟大作用,始终是中国治理中绕不过往的题目。在过往,精神作用演化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现代神话。现在,依然有不少人迷恋于中国人的精神威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政策推动下,官方和民间,都有相当一批人寄希看于用某种精神作为推进现代化的动力。这种精神可以是奥运精神、说“不”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是抗洪精神、新儒学精神。我们不否认精神的作用,但假如把这种作用过于夸大,只会造成悲剧。况且,有些精神是不是符合现代化的方向尚大有疑问。例如,奥运的精神旨在健体,而所谓的“更高、更快、更强”,以不惜伤残为代价获取金牌,本身就背离了宗旨,用来指导现代化会把我们引向何方?说“不”的精神同老大帝国观念有多大差别?爱国主义假如失往理性,与义和团式的愚昧有何区分?1998年的抗洪精神实际不是新鲜事,早在三大战争、大庆会战中就出现过,从历史上看,这种精神更多的是用来动员群众而不是有序建设。对精神追求的庸俗化和片面化,终极恶果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在夸大观念更新的浪潮中,全国最权威的大报在头版报道《何阳卖点子赚钱40万》,而所谓的“点子大王”何阳,揭穿了不过是骗子一个。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开展和骗子横行的实际现象,似乎有着内在的联系,很值得学术界认真研究。再如为了体现观念领先,夸大反***,正在建造的大楼工地上就树起了“把××大楼建成廉政工程”的牌子,似乎口号就能决定大楼的性质。所有单位办公室几乎都有的各种锦旗、奖状,是中国独占的一道风景线。

长期以来的求大思想,对中国的治理影响极大,而且现在还成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什么都要大,革命时讲大革命、大串连,建设时讲大生产、大跃进、大会战、大甩卖。就在最困难的时期,我们为了“十周年”的门面,在北京搞了“十大建筑”。直到改革以后,这种求大思想不但没有收敛,并且发扬光大。宝钢、三峡工程、二滩水电站、北京西客站,无不是“大”的产物,至于这种“最大”的背后交了多少学费,谁也说不清楚。宝钢上马后,当时就发现了题目,经过两次追踪决策进行重大修正才有所改观[7],至今有关方面仍然以宝钢“在我们所有钢铁企业中效益最好”来掩饰其决策失误。北京西客站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最大的水电站二滩要亏损至2009年才罢休。有关方面专门解释二滩的亏损时,依然夸大二滩的建设决策是公道的,以为二滩的题目是地方的小水电争占了电力市场[8]。假如这么大的决策竟然可以不考虑电力市场的竞争因素,能够说决策是公道的吗?在这种求大思想的影响下,就连规模并不大的民营企业,也要显示出自己的大。政府也好,企业也好,都在追求大,追求气派,现代治理所需的高效率,不知不觉中被大规模所替换。在效率上不会作文章的治理者,只要“大”,就不仅能掩饰掉自己的无能,而且能显示出自己的水平。结果,亚细亚、巨人团体等一系列为了求大而过度膨胀的企业连续垮台。至今各级政府在解决面对的治理困难时,都在津津乐道“造大船”,“造航空母舰”,夸大“规模效应”,以“大”往返避治理题目。难道把一万个小舢板拼凑到一起就能组装航空母舰吗?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等级观念和救世主意识,至今还是中国治理的主导思想之一。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高度等级化的国家,古代的礼治,实质就是等级区分。特别是官僚体制的等级森严,一直影响到当代。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变革的迟缓,不但未能削弱等级体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等级体系。现实中的治理者,最头痛的困难不是如何工作,而是如何分配(我们将报酬称之为待遇,就明确说明了其等级性)。治理题目,在很多地方是待遇题目而不是或者说很少是效率题目。“院士在住房和医疗待遇上相当于副省级”,而不是着眼于院士的工作,就是这种治理思想的表现之一。

立足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权力崇拜,是治理现代化的大敌。而且严重阻滞着新型经理阶层的形成。权力即是真理,把握治理的远没有把握权力重要。尽管很多重大决策失误在事后不得不承认错误,但在当时总是对的,而且事后的纠正也是对的,还能更加显示出掌权者“自我完善”的英明伟大来。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这种权力即是真理的观念,不仅没有弱化反倒有所强化。致使一些研究治理的学者,不是往迎合大众心理“媚俗”,就是往迎合领导心理“媚上”。治理学研究要走出文化和权力交织的阴影,倍加困难。
上一篇: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治理核心题目的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