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民粹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学毕业论文(11)

2014-11-14 01:13
导读:就主流话语对知识份子的「思想改造」而言,还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知识份子作家即便是深入生活,设身处地去体会工农大众的思想感情,成功地写


  就主流话语对知识份子的「思想改造」而言,还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知识份子作家即便是深入生活,设身处地去体会工农大众的思想感情,成功地写出了思想上无产阶级化、艺术上民间化的文学作品,或者作家本身就是工农兵,表现的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仍然是不够的。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实践「工农兵方向」的代表作家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作为革命大众文艺范式,经党内各级文艺领导郭沫若、周扬、冯牧、陈荒煤、邵荃麟、林默涵等人的广泛阐发和介绍,迅速传遍中国,涌现出贺敬之、丁毅主笔的《白毛女》、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表现解放区新人、新生活、新气象的优秀作品,赵树理也因此获得了当年边区政府授予的唯一的文教作品特等奖。建国后,赵树理开创的革命大众文艺范式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文学的典范,革命化、大众化、故事化更是成为50、60年代作家的共同追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柳青的《创业史》等作品都秉承了赵树理小说的「新人」主题、民族化形式等特征。但富于戏剧性意义的是,当年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树立起来的「赵树理方向」,居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甚么原因?并不是因为作家没有深入生活和获得大众的思想感情,而是恰恰因为深刻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真实和体验──不仅笔下的农村新人小二黑、小芹远没有老一辈农民二诸葛、三仙姑鲜活可爱,而且因为塑造了「小腿疼」和「吃不饱」两个落后农民,有歪曲农村现实嫌疑。「文革」中赵树理被上纲上线为「反革命修正主义黑干将」,惨遭迫害。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这种情形既反映了知识份子话语与民间话语以及主流话语的复杂关系,而且也说明大众话语的确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存在。我们当然可以指责主流话语以自己的声音代替大众而扼杀真正的大众声音,但是大众本身的庞杂和模糊也使它在把握上存在很大的虚幻性,很容易忽视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落后、狭隘和愚昧。一个作家可以在深入生活过程中体验一个工人或一群工人的思想感情,可是又有甚么实证材料来论证它符合大众的思想感情?这种情况下,就只有服从于权威,听从于神谕,这就导致了创作主体人格的多重分裂,进而衍生出改造运动的持续不断。

  当然,个人话语与工农大众或者主流话语的关系并不是完全排斥的。《小二黑结婚》、《荷花淀》、《红旗谱》、《百合花》等表现工农大众生活的作品,因为做到了作家「自我」与工农大众「他我」的有机统一,而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佳作。不过,这也从反面告诉我们,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的自我呈示,作家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放弃自己的生活而去体验别人的生活,放弃自己的立场而去获得别人的立场,放弃自己的话语而去操作别人的话语,都难以取得真正成功,它带给文学的只能是损失与伤害。

注释

  1 民粹主义或民粹派源于俄语HapogHuIOcmto,为 Populism,也可译为「人民主义」、「平民主义」,与精英主义Elitism相对。
  2 亨利·特罗亚著:《神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页327。
  3 列宁:《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卷,页139。
  4 朱学勤:《道德理想王国的覆灭》(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页111。
  5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卢梭思想代表的是启蒙主义,其「回到」说并不是民粹主义所理想的农民「村社」,而是抵制异化的策略。法国不是民粹主义的「故乡」,倒是俄国一大批平民知识份子将民粹主义发扬光大,形成一种有着广泛的运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6 高尔基(Maksim Gorky)著,缪灵珠译:《俄国文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页7。
上一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开拓”笔谈学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