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11)
2017-01-15 01:07
导读:更为重要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是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在我国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中,1994年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就达23%,超过第二
更为重要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是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在我国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中,1994年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就达23%,超过第二产业比重22.7%。以后,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虽然上升并于1997年达到23.7%,但随后便下降,到2000年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到22.5%。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自1994年后一直上升,到2000年达到27.5%,超过第二产业4个百分点。因此,第三产业将是我国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部门。据统计,1996年以来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每提高1%,就可以增加7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如果提高到发展家的水平,就可以创造9000多万个就业岗位;据劳动和保障部2月份发布的北京、天津、重庆、沈阳、济南、武汉、南宁、西安、西宁、成都十大城市劳动力供求状况显示,对劳动力的需求60%--80%来自于第三产业。
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近期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十五"时期第三产业要争取新增从业人员450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0年的27.5%提高到33%,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应调整为44:23:33。
9、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我国劳动力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96年城乡私营经济的就业人数为1171万人,2000年增加到2407万人,年均增长19.7%。而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乡镇同期就业人数却在减少:国有单位的就业人数,1996年为11244万人,2000年减少到8102万人,年均减少8%;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人数,1996年为3016万人,2000年减少到1499万人,年均减少16%;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1996年为13508万人,2000年减少为12820万人,年均减少1%。即1996--2000年,城乡国有和集体单位的就业人数在绝对减少,而城乡私营经济的就业人数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在4年中就翻一倍多。现在,私营单位已经成为仅次于国有单位的第二大就业部门。因此,发展非公有制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且对于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10、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市场空间
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将是今后提高就业容量的重要途径。在发达国家,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数要占到总就业人数的65-80%。目前欧盟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企业总数的66%,美国小企 业的雇佣人数也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60%;第三产业的发展 将扩大就业量。
据1995年的企业普查资料,在全部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中,中小企业个数为7335101个(其中中型企业为16591个),占全部企业数的99.9%;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为12326.19万人(其中中型企业为1481.97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83.65%。据统计,在中国,大型企业创造一个就业岗位需投资22万元,中型企业创造一个就业岗位需投资12万元,小型企业创造一个就业岗位只需投资8万元(http://www.szsme.com/news/news33.htm)。同样的投资,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人数是大型企业的近2倍或3倍。因此,发展中小企业对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分流,而且还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约占我国城镇就业总数的75%,是承接1978年到1996年我国农业部门转换出来的2.3亿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将会给我国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带来平均每年1.5到2个百分点的增长率,成为未来10年到2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强劲的推动力量。
十五期间,国家应该进一步采取政策,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以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以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还可以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实现大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