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13)
2017-01-15 01:07
导读:阻碍劳动力转移将会使这些城市在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丧失掉一个重要的源泉。从全国的角度讲也是这样,低水平的城市化和非农产业化,实际上是一
阻碍劳动力转移将会使这些城市在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丧失掉一个重要的源泉。从全国的角度讲也是这样,低水平的城市化和非农产业化,实际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扭曲,由此而损失的经济效率是巨大的。
在90年代相继进行了城镇企业招工制度、城市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后,现有的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就成为阻碍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的最后和最大的体制障碍。2001-2005年,改革户籍制度,将成为体制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
13、发展弹性就业形式
中共中央在"十五"计划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发展弹性就业形式",这不仅将带来我国劳动人事领域内的一次重大革新,而且也把"就业"和"失业"的概念刻划得更:(1)符合当前就业变化的新趋势。现在,在我国的许多大中城市都建立了人才交流中心,许多人的人事档案并不随就业单位走,而是存放在中心内,因而为频繁跳巢提供了便利,阶段性就业往往成为常态。另外,许多家庭由于丈夫收入较高,做妻子的上不上班只是凭个人兴趣,也使得阶段性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2)更加强调实质。过去,政府将稳定的劳动关系作为就业的标准,职工下岗后不找到稳定的工作便不算作正式就业。而许多下岗职工已经自谋职业、甚至成了"大款",但由于他一直还将档案材料存放在再就业中心,没有与单位签订较长期的用工合同,于是仍然被看作是下岗待业,并在一定期限内还可以领取下岗职工最低生活补贴。提出"弹性就业"概念,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将这一不合理现象消除。
14、发展非正规部门,增加非正规就业机会
所谓的"非正规部门",主要指规模很小的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独立的个体户等等。国际劳工组织自从70年代初提出"非正规部门"概念之后,就大力推动各国非正规部门的发展。2000年国际劳工大会局长报告显示1990~1994年之间,拉丁美洲80%、非洲93%的新增工作岗位是由非正规部门创造的。这些年来,以灵活就业方式为特征的非正规就业在全球呈上升趋势。在非正规就业最为活跃荷兰,1997年非全日制就业和临时就业人数占全体雇佣劳动者的比重就达到了50.4%。在美国和日本,这一比重也在30%左右。而在我国,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表明,近几年来至少有80%~90%下岗工人转入了非正规部门进行再就业(胡鞍钢,2001)。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应该说,发展大部分非正规部门是促进充分就业的最好方式之一,但由于一些人对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存在着一些偏见,甚至将非正规部门经济视为非法经济,对其进行严管狠打,造成非正规部门发展受到不必要的限制。为此,政府应当大张旗鼓地对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进行宣传,给予切实的政策扶助,减轻非正规部门的税费负担,其中尤其应当对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进行重点扶植。根据一项对沈阳、青岛、长沙、成都四城市社区服务业需求的抽样调查,需要社区清洁、家电维修、上门送报、社区保安、房屋维修等19项服务的家庭数量占到40%,各项服务累计可以提供大约200万个临时就业机会,而目前尚空缺100万个。在北京、上海、江苏等社区就业起步较早的地区,半数以上的下岗职工也是通过社区服务业实现再就业的。以此推算,全国32个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43个人口在50~100万的大城市中,社区服务业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至少应在1500万个以上,再加上其它中、小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基本上就可以较大程度上缓减的就业巨大压力。
15、加强和培训,强化就业服务。
要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制度,为劳动力市场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要认真落实再就业培训计划,加强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改进就业服务体制,发展民办就业服务,鼓励民办就业服务机构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竞争,调动社会力量为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服务;要加强对下岗失业职工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了解需求,并根据其个人优势,指导其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向和就业方向;进一步改变就业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有效促进就业和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