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2)
2017-01-15 01:07
导读:这样的就业矛盾会持续到何时?有关表明,中国劳动力总供给近10年内将会从7.1358亿增加到7.8193亿,出现峰值,此后缓慢下降,到2020年可下降为7.757
这样的就业矛盾会持续到何时?有关表明,中国劳动力总供给近10年内将会从7.1358亿增加到7.8193亿,出现峰值,此后缓慢下降,到2020年可下降为7.7574亿。而按照7%~8%的经济增长率以及较高的就业弹性系数0.1707测算,20年内劳动力总需求将从5.761亿增长到7.414亿。也就是大概在15-20年后中国的就业矛盾才有望得以缓解。
综上所述,"十五"期间,我国城乡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200万人,五年共新增城乡劳动力6000万人;再加上农村大约1.5亿剩余劳动力的一半(其中至少4000-5000万人将流人城市),以及现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下岗职工人数,"十五"时期全部需就业人数约1.62亿人左右。从劳动力需求情况看,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研究所估计,按目前的就业弹性,如GDP年均增长7-8%,每年大约能提供800万个就业岗位,五年共提供4000万个就业岗位;"十五"期间,企业自然减员腾出的就业岗位大约有4000万个,两项合计总供给为8000万个岗位。由此可见,"十五"期间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每年需就业人口总数约2000万人,而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600万人,五年下来累积的失业人数总共将达到4000万人,我国将很快将进入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中国的失业率有可能超过国际警戒线12%,接近于14%。这在新中国上是前所未有的,必须引起高度的警惕。中国就业问题之严峻,还因为面临着结构性的就业矛盾。
在城市,在总量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制约,再就业越来越困难,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越来越低,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也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一批基本生活难保、再就业十分困难的弱势群体。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在不断减缓,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结构性就业矛盾。零点调查公司最近的报告说,大陆有67.3%的农民不知道"入世"。当游戏已开始,还不知道规则,那就只有不停地犯规并最终输掉,何况"入世"的竞争抢的还是饭碗!另据河南省驻马店市农调队对所辖10个县(区)、1660户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结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低潮"的除了政策环境、社会体制、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外,农民文化素质低等自身因素是最主要的约束。如深圳公交公司去年在该市范围内招收售票员,要求学历高中以上、会讲普通话,报名者虽多,而符合条件者极少。今后,随着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市场竞争的加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偏低必然会使其有效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
中国大学排名 从供需两方面看就业困难的原因
劳动力要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必须要与一定的物质要素相结合。如果可利用的物质要素的数量不能满足劳动力与之结合的需要,一部分劳动力就会因无法与物质要素相结合而不能进入生产过程,从而使其处于闲置状态,即出现劳动力失业的问题。所以,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运行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有限的。如果现有的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则必然发生劳动力失业。
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根源就在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严重失衡,表现为劳动力的供给远超过需求。
但是,中国所面临的失业与就业问题是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典型失业不可同日而语(钟朋荣,2001)。在西方历史上,如30年代大萧条,美、英、法等国也有近千万人的失业,但主要是由需求不足引起的。只要需求上去了,失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显然,西方的失业通常是因为经济萧条,是短期现象。其治理办法主要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扩大需求,包括建教堂、修金字塔,甚至将货币埋在地下然后让人去挖等等。
的失业则不尽相同。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就业岗位总量绝对少于劳动总量引起的失业;另一部分是由需求不足引起的某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和人员失业。根据各方面专家的,前一种失业人口大约在1.5亿左右,后一种失业人口大约在3000万至5000万。 也就是说,中国的失业由非需求因素引起是主体主体。探讨我国失业率上升的原因,要考察供需两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