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6)
2017-01-15 01:07
导读:同时,4年来大多国债资金投向了退耕还林还草、水利、、粮库、环保、城市市政设施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劳动密集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类产业和项目创
同时,4年来大多国债资金投向了退耕还林还草、水利、、粮库、环保、城市市政设施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劳动密集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类产业和项目创造的经济增加值所能带动的就业岗位远大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项目。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如公路建设带动运输业及其就业增长,业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间接拉动相关行业5个就业岗位;高校国债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使1999年至2001年高等学校共增加在校生300万人,对缓解就业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等,国债投资实际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将远高于500万。随着国债投资长期效果的逐步显现,国债投资将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促进我国就业水平的提高。
国债投资对就业增长功不可没。不过,国家计委的匡算中,采用的是相对较高的1998年就业弹性系数,如果采用相对较低的1999年的就业弹性系数,国债投资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就不是那么大了(四年总共新增就业390万人,占全部新增就业的16%。参见表2)。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自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998年1.5个百分点,1999年2个百分点,2000年1.7个百分点,2001年1.8个百分点();这4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合计为7.0个百分点,共解决了400-500万人的就业问题。但财政也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四年因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5100亿元,相当于每解决一个人的就业问题,财政就要背负约10-13万元的债务。这样大的一个投资金额换得却是如此少的就业,实在是低效得惊人!
可以设想,假设就业对国债投资增长的弹性系数不变,并且靠国债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带动就业增长的话,"十五"期间,解决约1/5的新增就业岗位,也就是1600万人左右,将需要16,000-20,800亿人民币。这将是财政根本不可能承受的重负。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到2001年末,财政债务总余额已达16000亿元,占当年GDP的16.7%,是当年财政收入的97.7%。2002年财政预算赤字仍高达3098亿元,这样到2002年末,财政预算债务余额将接近2万亿元,届时将超过当年的财政收入。2万亿的债务,若按2%的年息,其债务负担每年就是400亿元。因此,巨额的财政债务将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如果财政不能很好增加收入并安排好偿还债务的预算支出,财政将会陷入债务危机。其结果将被迫以财政性货币发行来偿还债务,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因此,财政部部长项怀诚明确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定要逐步淡出。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没有一个国家的财政部长能够长期的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出问题。"()
在单纯促进增长的宏观政策取向下,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投资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被削弱了。经济高增长,资本高投入并不一定必然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也不会自动地转化为就业机会的扩大。可见,经济的增长、投资的扩大能否扩大就业机会和社会和谐不仅仅依赖经济增长的速度,还取决于增长模式的战略取向。国际经验表明,国家在战略目标上的选择不同,在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力度上的差异是巨大的,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鉴于中国人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资本短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应该选择就业增长优先的经济增长模式。各级政府应当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首要的发展目标。就业政策应该成为优先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成为宏观政策的根本取向。3、相比增长,政府在社会就业中负有更为重要的责任 这种责任是政府要在公平与效率、经济增长与就业当中做出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并做出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承诺,即把就业优先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这种责任包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力争社会的低失业率,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构筑统一、高效的劳动 力市场,对所有的求职者平等地提供包括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必要的服务;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调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就业服务过程中扶助劳动力市场上条件较差的社会成员就业,消除性别、年龄、残疾上的歧视;通过立法和监督,维护就业竞争的公平性,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通过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保证失业的社会成员的生活;运用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