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7)
2017-01-15 01:07
导读:在多数发达国家选择了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之后,各国都结合自己的、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改变了过去单纯靠现金补助失业者的办法而选择了事前防止失业
在多数发达国家选择了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之后,各国都结合自己的、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改变了过去单纯靠现金补助失业者的办法而选择了事前防止失业和促进就业的积极的劳动力政策。如瑞典的就业策略是"每个人就业"或"充分就业",是过去40年来瑞典始终作为社会福利国家的原则之一。瑞典设立了国家就业委员会并在全国设有360家就业办公室,60家特殊的就业服务机构和90家职业能力测试所。就业办公室主要功能是职业咨询和安置指导。瑞典把 GDP的0.9%用于消极的措施上,而把GDP的1.7%投入于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措施上。这使得瑞典在1945-1991年间,所见到的最高失业率只有3.5%,其中20世纪70年代失业率一直处于1.5-2.7%间,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失业率仅为2.5%。同时通过建立就业保障法,禁止不公平解雇来保护雇员。
减少失业,力争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因此,各国政府将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我国需要更加重视劳动力的就业和失业问题,缓解我国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以确保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4、强调充分就业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有一个观点,说是"中国人提前得了富贵病",因为我们现在人均GDP才只有700多美元,却已出现了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常有的产品相对过剩的市场症状。"富贵病"的提前到来原因有不少,但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农民非农就业难、收入低下,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之前出现了一个消费断层。
这些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基本上是稳步提高的,尤其是近三年来在政府多次为公务员增加工资的带动下,收入增长尤其明显。但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却非常不乐观,1997~2000年连续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都不断下降。2001年农民收入增长出现了小幅回升,但依然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较远。有资料表明,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比率低于1.6,而我国在1995年城乡收入比率已达2.5,再加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实物性福利,城乡实际收入比率则在4左右。城乡差距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其导致的后果就是,农村市场消费严重不足,即使是在农民收入增长出现反弹的2001年,也因为农民实际人均消费增长率比2000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而2001年我国GDP增长率下降了约0.6个百分点。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这一切的背后只有一个原因,农村地少人多,数亿的农民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只有解决好就业问题,农民的收入才能提高。而只要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农民潜在的消费需求能够转化为现实需求的话,仅一项就能够推动中国经济保持10%速度增长10年。
对过去20余年改革期间高速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表明,除了物质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改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等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之外,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农业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产业转移,每年对增长率贡献高达1.6个百分点,是这一时期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的20%。
又据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盖尔·约翰森教授估计,在今后30年,如果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的障碍被逐渐拆除,城乡收入差距将大大缩小。如果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范围,达到可以使城乡收入水平几乎相等的程度,这个劳动力转移本身就可以对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
足见农民进城、充分就业实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实现充分就业的含义及政策建议
(一)实现充分就业的含义
就业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在就业弹性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增长率越高,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越多,相反,若经济衰退,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则不仅会减少新增的就业岗位,而且还会造成大量在岗职工的失业,这将使本来就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因此,避免经济衰退,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对缓解我国就业问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目前情况下,由于经济增长受到来自需求不足的约束,因此,促进经济增长,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的同时,需适度扩大需求。对此,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扩大需求,但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是有限度的,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