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5)
2017-01-15 01:07
导读:从积极方面讲,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意味着总有巨大的可利用的劳动力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它们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而又廉价的劳动力供给
从积极方面讲,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意味着总有巨大的可利用的劳动力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它们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而又廉价的劳动力供给,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除此之外,它更多的是负面作用。
一是阻碍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宽松的环境,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无法从企业转移出去,致使企业改革难以进行。如为实现国有企业三年脱困,国家实行了债转股政策。该政策要求,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必须要剥离非经营性资产,转移企业富余人员,注册为新的公司制企业。但是,一些已经得到债转股政策的企业却因难以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和转移企业的富余人员,而使企业的债转股方案受阻,新公司无法注册,企业的债转股改革被迫流产。
二是容易稳定。
可以从分三类进行:
1、的1.5亿剩余劳动力。他们实际是处于一种隐性失业状态。由于靠土地可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甚至有一部分人通过外出打工还可以获得一些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因此,他们不会对社会的不稳定造成大的影响。比较突出的是,闲在本地者可能有聚众赌博、打架斗欧、偷鸡摸狗等影响本地治安的问题;外出打工者可能有偷盗、抢劫等同样影响社会治安的问题。
2、国有、机关事业单位、集体企业冗员2000万人。他们同样是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并且其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甚至一部分人因所在单位效益比较好,可能还有较好的收入,所以这部分人基本上不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3、问题比较突出的是1800多万城镇失业和下岗人员。在这部分失业和下岗者中,除部分是由于企业本身经营不善或单位的不公正裁员而失去工作外,有相当的数量是由于本身工作能力差而缺乏岗位竞争力被淘汰下来。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再找到令自己满意工作的可能性很小;而他们又有着政府要为他们安排工作这样一种与改革的趋势相悖的观念,加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失业将面临着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他们对政府有比较大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对社会的稳定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总的来看,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今年一季度,大庆以及全国一些地方出现游行、示威、静坐、闹事等不稳定事件,可谓例证。
为什么宏观政策取向要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
萨缪尔逊在其1998年《学》教科书中提出,宏观政策有四大目标,即高水平和快速的经济增长、高就业率水平和低非自愿失业、价格水平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这四大目标应该努力做到同时兼顾,但却很难等量齐观。事实上,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在宏观政策取向上对这四大目标是有不同偏重的。对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失业通常是比增长更重要的目标。
我们认为,为缓和失业压力,保证改革的稳定环境,包括宏观政策在内的国家经济政策取向有必要由促进增长向充分就业转变。为此,财政支出向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倾斜是必要的。1、促进增长的政策与充分就业的一致性 不能否认促进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目标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据国家计委根据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系数匡算,四年来国债投资直接创造新就业岗位约500万个,如考虑到国债投资项目的结构特征和产业关联带动作用等因素,国债投资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更多。分年度看,1998年GDP增长率为7.8%,国债项目投资1000亿元带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为0.066,据此推算,由于国债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为69万个;1999年国债投资1100亿元创造的就业岗位为179万个;2000年国债投资15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为120万个;2001年国债投资15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为128万个。这样,国债投资4年累计创造就业岗位约500万个,约占同期新增就业岗位总数的五分之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