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村体制整体改革研究——对徐勇教授“县政(2)
2015-03-04 01:11
导读:在农村巨大的绝对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务工经商的 就业 机会吸纳完毕前,劳动力报酬将长期处于很低水平,这也有利于中国吸引外资,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
在农村巨大的绝对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务工经商的
就业机会吸纳完毕前,劳动力报酬将长期处于很低水平,这也有利于中国吸引外资,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工厂”。其后果则是农民不能从进城务工经商中获得收入的快速增长。
也就是说,在未来50年,农民无论来自农业的收入还是来自进城务工经商的收入,都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农民“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状况将长期存在。
农民收入不能快速增长只构成了当前农村发展缓慢一方面原因。农村发展缓慢的另一方面原因是人地关系紧张。中国是世界上最小规模的小农经济,现在有2.3亿农户,却只有约16亿亩耕地。将来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占地,耕地面积会越来越少,而农户的总数在未来50年几乎不会变化。我们常说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这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中国农民在占世界7%的耕地上投入了更多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料,才获得了比较高产的农产品。这种农业的高投入降低了农业的比较收益,减少了农民从农业中可以获得的农业剩余。举例来说,因为耕地有限,那些易受水旱灾害的耕地不能弃耕和休耕,耕种这些易受水旱灾害的耕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修建水利设施。投入大量资金来修建水利设施就提高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业收益空间。也因为耕地有限,农民不能从那些不易耕种的土地上转移出来(比如那些行洪区、民垸,高山地区以及淮海流域易灾地区),有限耕地使休耕不可能,耕地地力只能来自于更多化肥的投入。化肥投入越来越多,20年前一亩耕地仅需10斤化肥,现在上涨10倍,达到100斤。农民投入大大增加,农业收益的空间就大大减少。总之,因为人地关系紧张,为了从有限的耕地中获得较多的产品,在农业边际收益很低的情况下,农民不得不投入劳动精耕细作,后果是农民从农业中的收益进一步降低而不是提高。
农村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核心是农民从农村中转移出来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农村缓慢发展,农民整体上长期处于“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状况时,农村社会内部也会出现以经济为主的分化,首先从农村中转移出来进入城市的农村户籍人口,是农村中经济收入最高,受最多,机会最好的那一群人,而那些在城市或农业经营中冒险失败的人则不再有能力在城市安家立业,而要回到农村这个生活费用较低的地方完成家庭和劳动力的再生产。也就是说,在未来50年,不仅农民的整体处境不会有大的改善,而且因为农民的分化,那些在社会分化中运气很好赶上向上升机会的农民,他们改善个人处境所获得的人财物资源会源源不断地流出农村,流入城市,留在农村数量庞大的人口不仅自身经济处境不会很快改善,而且因为人财物资源流出农村,而使以前可以通过村庄内部团结来改善的村庄公共设施所需要的人财物资源严重不足,村庄越来越破败,必要的村庄基础设施越来越不能依靠村庄内部力量来提供。缺乏了必要的公共设施,又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大幅增加,使农民可能的本来就不多的收益空间进一步缩小。
随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越来越依赖于第二、三产业,而越来越有能力为农村提供败政转移支付。不过,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家财政不可能有能力为8—9亿高位的农民提供足以保证收入较快增长的财政补贴。世界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国家为这个国家一半以上人口提供财政补贴以保证这部分人收入较快增长的先例。将来较多的国家财政收入向农村转移支付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补贴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并承担起较多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任务。仅仅能够补贴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国家财政能力当然不足以改变农村发展本身的缓慢进程。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当我们在讨论县乡村体制时,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总体上是一个“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农村社会,是一个长期不能较大幅度提高自身收入水平,也难以有效改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的农村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一个农村社会的首要任务不是增长(经济增长),也不是发展(社会发展),而是稳定和维持。问题是,当整个国家都在向前发展,而现代和传媒又将城乡世界完全接通着时,保持农村在维持现状基础上的稳定有无可能,其基础条件是什么。